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乡村振兴要用好“能人”
在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建广西区委主委钱学明看来,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重点在抓好产业就业、破解养老难题两个方面下功夫。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年伊始,各地都在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如何才能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振兴,助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在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建广西区委主委钱学明看来,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我们重点在抓好产业就业、破解养老难题方面下功夫。对此,他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
一是进一步用好“能人”,在产业上做好有效衔接。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基础和支柱,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抓手。
自2012年起,由钱学明担任主委的中国民主建国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在南宁市隆安县东信村积极探索产业脱贫、教育脱贫和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路径。从这8年的产业扶贫经验来看,用好“能人”至关重要。钱学明向《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介绍道,2020年,该村在5名“能人”带动下,出栏肉鸡100万羽、肉鸭45万羽,农业产值超6500万元,农户人均增收1.1万元,集体收入超过65万元,实现了顺利摘帽。
钱学明建议,各地可参照东信村的成功经验,将部分产业资金用于扶持个人条件相对好、能力相对强的“能人”,让他们再先行探索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对“能人”进行认定和颁证,并与其签订购买服务协议,落实他们为其他村民开展帮扶的责任;鼓励、支持和引导“能人”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及育种、施肥、收割等专业化农事服务组织,加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合作,不断提高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提升品种、品质和品牌,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巩固易地搬迁成效,在就业上做好有效衔接。目前,各地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好”“稳得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能致富”“快融入”面临不小挑战,能够实现就近就业就成为他们的最大理想和盼望所在。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引导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是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钱学明建议,可按照现行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基本安排,完善用地、用能、税收等指标政策,引导东部地区转移产业向中西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周边精准转移。
三是积极探索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在民生保障上做好有效衔接。农村老年人是乡村振兴中的特殊群体。在家庭完成易地搬迁、儿孙进城之后,难以走出大山、融入城镇的他们,就成为全家牵挂和忧虑所在。如果家里有了生病需要照料的老人,子女往往就不能外出打工,打工夫妻常常因此被迫分居,成本和代价都很大。
对此,钱学明建议各地可在“实现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医养融合步伐,由乡镇卫生院院长兼任养老院院长,也就是让乡镇卫生院全面托管养老院,缓解“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的现实难题。同时,探索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集中就近养老机构,作为乡镇医养融合机构分支,促进家庭自理、机构服务与社会救助相互补充。
“此举不仅能够解决众多子女及后代的‘后顾之忧’,还将助力农村家庭增收和致富。”钱学明相信,在这两点都实现了的同时,脱贫质量也将得到巩固和提升,乡村振兴便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