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旅游超级IP”来渝分享经验 给重庆乡村振兴带来了什么启示
黔江区濯水镇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很多游客慕名前来。
袁家村戏楼前常年表演当地戏曲。
丰都县三建乡绿春坝保家楼民宿群,游客乐在其中。
核心提示
6月12日,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各地专家和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分享了前沿观察和实践经验。其中,地处关中平原,有“中国乡村旅游超级IP”之称的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其发展路径十分值得解剖。在本次论坛上,中国乡村振兴袁家村课题组组长宰建伟带来了袁家村《乡村生活综合体助推乡村振兴》个案分析。
乡村振兴,重庆发展潜力巨大。如何走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绘就乡村的壮美画卷?本期周刊,我们将以袁家村为个案,解读其成功密匙,剖析其发展经验,探讨重庆乡村振兴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袁家村的三把发展“密匙”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是一个只有62户、286人的小村子,曾是“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的“烂杆村”,几乎看不到年轻人。
村子东西一条街,南北两排房,既没有绿水青山的美景,也没有古镇老街的风貌。从2007年开始,袁家村以村民为主体,以村庄为载体,着力于去城市化、去景区化、去商业化,全面恢复关中民俗,重建乡村生活。游客全方位、零距离、多角度体验乡村生活,真正实现“村景一体”,从而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超级IP和知名品牌,旅游总人数超过上亿人次,农民年人均纯突破十万元。“袁家村模式”更是为其他地方的乡村建设、发展和振兴,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和范例,成为中国农村近几十年罕见的现象。
第一把密匙——
构建乡村生活综合体,展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袁家村成功打造了乡村生活综合体,这是其成功的秘诀之一。
“乡村的传统习俗、村民的日常生活,你能不能把它表现和反映出来,这是一个看不见,但是又在我们中间实时存在的一种资源。袁家村成功了,我们没有依赖自然资源、人工资源,我们也没有重金去造一个园子,而是以村民为主体,恢复乡村生活。”宰建伟说,袁家村的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村庄,但最主要是包括了农民,所以它能给城市人不同的体验,“不能为了搞旅游把村民迁出去,这在旅游体验上就大打折扣了。”
袁家村把乡村的传统习俗和村民的日常生活当资源,“无中生有”来搞旅游。村子就是景区,家就是景点,村景一体,全民参与,坚决杜绝搞花里胡哨的雕塑和景观,村民一张张朴实真诚、生动活泼的面孔就是最独特的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袁家村通过实施“进城出省”战略,将袁家村乡村生活方式植入到城市,让城市居民家门口也能体验到乡村生活。同时,袁家村通过“走出去”,打造具有当地地域民俗文化和历史特征的乡村生活综合体项目。目前,在建和达成意向的有山西、河南、北京、湖北、青岛、江苏等10多个省市。
第二把密匙——
三产带二产促一产,让家家有生意人人能挣钱
宰建伟称,袁家村能够成功的第二个秘诀,在于当地的两大创举:一是搞了乡村旅游三产融合的创新模式;二是创新了组织模式,让全体村民都参与,从而杜绝了产业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
此外,袁家村打造了农民创业平台,把村民培养成为经营和创业主体,让村民当老板和股东,形成家家有生意,人人能挣钱。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逆向发展,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的融合发展。
例如,袁家村有制作油泼辣子的历史传统,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通过创意设计,将这一关中民俗场景进行了恢复:在袁家村康庄老街的一面土坡下,一头老黄牛、一个石磨盘,一个农家妇女把碾好的辣子用烧开的菜籽油一泼,满街飘香。这样的体验既是美食与美景,又是回忆与乡愁,游客边看边买,产品供不应求。
村里随后引导村民建作坊,扩大油泼辣子的生产能力,使之逐步产业化。将三产的一个体验场景转变为二产的加工项目,一瓶油泼辣子,从一开始的年营业额不足十万元,到2018年营业收入达八百多万元。
第三把密匙——
发挥村集体优势,让全体村民利益均沾利益共享
袁家村用股份合作的方式,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成功解决了全体村民共同增收的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袁家村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这也是“袁家村模式”能成功的第三个秘诀。
以村集体牵头成立的辣椒专业合作社为例,起初袁家村有一户农民用黄牛磨辣椒,很受游客欢迎,带动了辣椒销售。按照以往惯例,村民见哪个产业有利可图,一夜间就会兴起多家,导致产业雷同,产品同质化竞争,但为了保护这项产业,探索通过村民入股共建合作社的方式,实现产业抱团良性健康发展,带动了村民的增收。如今,通过这一模式,辣椒产业的销售额突破了1500万元。
简单地讲,袁家村的成功是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怎么样让人来,第二怎么样挣钱,第三怎么样分钱。
向袁家村学习,重庆可在这几方面发力
对话嘉宾>>>
丁忠兵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
艾 丰 市农业农村委乡村产业处处长
吴文聪 垫江县大石乡党委书记
陶 涛 酉阳花田乡何家岩村支部书记
乡村产业发展要重视发掘农业农村的多重功能
重庆日报:袁家村最开始卖的是一种乡愁,一种生活方式,随后才是多种业态的产业发展,那么我们在发展乡村产业时,如何跳出产业发展产业?
丁忠兵:乡村产业发展要重视发掘农业农村的多重功能。在我国,乡村不单纯是农产品的生产空间,还是回归自然、充满乡愁的生活空间,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悠久农耕文明的活化展示空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特别是在城镇人口越来越多、人们收入水平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功能愈发显示出其资源稀缺性和价值独特性。
同时,重庆不少山区农村虽在粮食生产和大宗农产品生产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自然生态环境普遍较好,民风纯朴,传统生产生活形态保存较完整,完全可以借鉴陕西袁家村的产业发展经验,着力构建乡村生活综合体,吸引城里人到乡村体验生活,将乡村旅游业打造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引领产业、主导产业。
艾丰:重庆也有类似的“三产融合”的地方乡村产业。比如涪陵榨菜、江津花椒、潼南柠檬等,这些都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都发展有从育苗到种植、加工、冷藏储存、销售运输、农旅融合的全产业链,这些产业的培育发展,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跳出产业本身来发展。
相比产业发展,其实我们更应该学习袁家村通过村集体股份合作抱团发展产业、培育产业、叫响产业的能力。结合实际,重庆针对乡村产业发展提出了分层级建设产业集群的思路,立足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功能拓展,建设一批镇村产业上亿级、区县联动百亿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上千亿级的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同时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创建相应的产业联盟和产业联合体,解决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各类问题,进而促进乡村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
吴文聪:大石乡与袁家村有着相似的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可以借鉴袁家村展示当地人原生态生活和传统习俗的做法,做大乡村旅游。大石竹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纳入了乡村振兴规划。大石乡有竹编制作的历史传统,且至今还有部分村民有编大石竹编的技艺,可以学习借鉴袁家村,向游客展示这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同时通过三产旅游倒逼二产大石竹编加工的规模化、产业化。此外,借助农文旅规划,让大石竹编“走出去”,变成享誉全国的文旅产品。
陶涛:何家岩村靠花田梯田和贡米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我们还必须向袁家村学习如何打造特有的乡愁符号,比如怎样以原生态的土家吊脚楼、原汁原味的传统农耕文化来吸引游客深度消费。
乡村产业发展需从产品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升级
重庆日报:在发展过程中,袁家村的产业经历了转型升级,这对重庆的乡村产业发展有何启示?
丁忠兵:乡村产业发展要力争实现由产品经济向体验经济的转型升级。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为依托,通过感觉和记忆使消费者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留下深刻印象或丰富感受的经济类型。
同时,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给游客提供观光产品、农特产品、旅游纪念品,而是重点为城里人提供乡村生活体验、农事体验、度假休闲体验,留下美好感觉,让人们去了还想去,较好地实现了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重庆不少乡村完全可以借鉴袁家村产业发展经验,大力发展深度体验型乡村旅游业,拓展盈利空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陶涛:目前,在市级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何家岩村以花田梯田、传统农耕文化、古寨等资源,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村集体流转50多套闲置农房,打造乡村民宿。同时,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打造了一万亩梯田,做大产业的同时,带动村民多渠道增收。
村里还与酉阳旅投公司签署了何家岩乡村旅游整体开发打造协议,准备修建露营基地、景观玻璃栈道,打造精品乡村旅游产品。同时把花田梯田和与之背靠的苍蒲盖大草原打捆规划打造,建成休闲纳凉示范带。我们还要打造一条长26公里的乡村旅游环线,游客不仅能尝到花田贡米、土蜂蜜,还能游高山草原、赏景纳凉、休闲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