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衍德:四方面加强农业风险管理
农业生产过程受自然影响大,既面临洪涝干旱、台风冰雹等自然风险,又面临动植物病虫害、外来生物入侵等生物风险,还受价格波动、货币汇率、贸易争端等市场风险影响。未来一段时期是农业农村领域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树立底线思维,紧紧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聚焦风险易发高发领域,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准备好充足的政策工具,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准备好充足的政策工具,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第一,紧扣稳产保供防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近年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裕,但农业生产的风险隐患也在积累集聚。自然灾害频发,近10年因自然灾害年均损失粮食达600多亿斤,受灾程度重一点,损失更多一点。今年丰收已成定局,但近期降雨频繁、农田湿涝,收获和秋冬种难度加大。市场风险增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生产企业开工受限等因素影响,化肥等农资价格高位运行,抬升农业业生产成本。猪肉消费尚未完全恢复,生猪价格低位运行,养殖已连续4个月亏损。国际供应不稳,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蔓延,一些国家担心粮食等农产品供应紧张,收紧农产品贸易政策,粮食供应链存在断链风险。此外,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定殖,非洲猪瘟污染面尚未清除,生物风险还可能偏重发生。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重要农产品市场调控能力,稳定国际农产品供应链,牢牢掌控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第二,紧扣返贫致贫防风险。守住不发生大规模返贫是底线,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部分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仍然不强,相当一部分脱贫户收入水平仍然不高,稍遇到风险便归就可能致贫,防止返贫致贫任务还很重。截止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共认定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象510多万人,其中仍有2O%左右的脱贫人口尚未完全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截至8月,有552个脱贫县、1.3万个贫困村遭受自然灾害,可能加剧返贫致贫风险。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关键是完善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动态监测,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第三,紧扣农民增收防风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2004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实现了“十七连快”,过去十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翻了—番多,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2.56,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叠加限电限产,对农民工稳岗就业带来影响。今年8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49.6%、已连续5个月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47%、环比下滑1.9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成本刚性增长,2004—2020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平均生产成本累计涨幅183.5%,而平均出售价涨幅只有72%。如果算上农民投入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2016—2019年农民种粮已连续四年出现亏损。这两块就占到农民收入的80%以上,如果不能扭转下行趋势,农民增收的好形势可能逆转。要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促进农民稳岗就业,深化农村改革、盘活乡村资源要素,优化政策供给、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不掉队。
第四,紧扣环境治理防风险。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是农业发展的一项艰任务。这些年,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农业绿色发展进展明显。但部分地区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给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较大风险。一方面,治存量、遏增量任务繁重。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较为粗放,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对立的问题依然存在,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刚刚起步。另一方面,减排放、促低碳要求迫切。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据专家测算,农业活动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分别占到全国排放量的40%和59%,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做出积极贡献。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农业农村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加强农业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共同推进。一是强化理论研究。围绕农业防灾减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理论研究、政策创设和实践总结,力争在农业风险管理关键问题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增强防灾减灾决策咨询能力。二是强化技术研发。加大防灾品种和关键技术攻关,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灾害模拟仿真、预测预报能力,增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三是强化监测预警。完善风险监测信息采集机制,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跟踪开展风险评估,增强防灾减灾分析研判能力。四是强化人才培养。加大农领域防灾减灾专业人才培训力度,逐步充实基层动植保体系队伍,增强防灾减灾智力保障能力。
作者:曾衍德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