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镇企业导报网
  • 振兴论坛/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振兴论坛 >
  • 精心施策促共富 ——北京市实施“十四五”农民增收创新举措

精心施策促共富 ——北京市实施“十四五”农民增收创新举措

来源:农民日报浏览量:71发布时间:02-07
分享到: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民增收工作,促进京郊共同富裕,备受关注。

近日,北京市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本市农民增收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着力构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措施》中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富农的20条创新举措,包括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稳步提升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持、引导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等。预计到2025年,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望缩小至2.4∶1左右。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随着20条促农增收措施的实施,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将快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将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小。

做好村级集体经济这块大蛋糕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专项行动,到2025年,北京市要基本消除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0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

这片是我们村今年林下种植的辣椒,大约有50亩,在林间有效种植区域种植,预计每亩可以采收1000公斤鲜椒。每亩地的利润大概有3600元。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刘子平介绍,林下辣椒是他进入小黑垡村科技小院后主要负责的项目。

针对村庄劳动力不足、闲置民宅多、林地多、农田少的村情,小黑垡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首都人才、科技优势,对接专业规划公司,成立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再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整合闲置、分散、低效土地,将产业方向瞄准造林地成果和湿地资源,探索发展以林下立体生态循环农业和民俗旅游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

小黑垡村借助2017年和2018年的产业项目帮扶,探索形成了林+菌”“林+花”“林+鸡等多种林下种养模式。村里通过2017年的低收入产业项目资金建成林菌种植大棚97个,种植香菇、黑鸡枞等菌类,年增收20余万元。2020年,小黑垡村借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优产优质品种,以及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大兴区首家科技小院,新种植70万株优质高产洋葱,年增收40余万元,亩均增产率达15.4%;种植的120亩林下百合、养殖的6000余只鸡和鹅也产生了效益;与北京石化学院合作建立的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小黑垡村形成了集林菌、林花、林药、林菜及林禽于一体,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林下立体生态循环产业链。

《措施》中提出,北京将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此外,北京还将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动集体产业转型升级,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能力。

政策托底回乡就业有保障

真没想到,在外面打工十几年,五十多岁了我还能回到村里上班,工资不低,还有五险一金,也不耽误照顾老人。门头沟区炭厂村村民陈永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46岁的陈永利初中毕业后曾在村里的矿上打工,十多年前煤矿关闭之后他跟很多工友一样只能离开村子去城里打工,他打过零工、干过保安、做过销售。这些年住在村里的父母岁数大了,身边需要人照顾,陈永利想回村却担心没活儿干,以后自己的生计也是问题。

近年来,炭厂村发展绿色经济,挖掘红色资源,建起了旅游景区,村里的经济发展日渐向好。村委就业保障委员了解到陈永利的情况后,帮助他成为了村里的一名护林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像陈永利这样希望返乡就业增收的农民全市不在少数,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过调研后,在《措施》中提出通过多渠道推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

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集体企业的支持力度,带动更多本地农民就业;

推进以工代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管护、环境绿化美化、乡村公路管护、新型集体林场建设等要充分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

稳步扩大农村公益岗位规模,提升工资待遇,强化对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托底安置;

……

为了落实促农增收,门头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门召开区、镇、村多方座谈,针对炭厂村经济基础较好的现状,提出了多员整合,提升待遇的策略,并多次入村开展专业指导、解读政策,推动2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陈永利现在兼职多个非全日制岗位,每天工作8小时,月工资待遇也由原来的600多元提升至现如今的2500元。

培育本土人才实现乡村造血

建设新时代农村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要想实现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需要大量人才的参与。因此,本次出台的促农增收措施中提出了要加大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持。加强对返乡入乡人员的创业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带着资金、技术下乡创业。

33岁的王涛是密云区河南寨镇金沟村人,也是北京众心联诚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一开始种草莓我是想着自己能挣钱,现在我希望能带着大家一起挣钱。今年是王涛返乡创业的第四个年头。过去,她在京城干过餐饮,做过药品销售,2018年听说村里将要扶持发展下沉式大棚之后,她立刻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村经营起两栋草莓种植大棚。

由于缺乏经验,第一年草莓苗成活率低,导致当年草莓产量低。经过多次专家培训指导,看书学习,加上不断琢磨尝试,如今的王涛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草莓种植能手。她在草莓种植中不断摸索总结实践经验,实施精细化管理;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实时向市民直播草莓成长过程,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网友亲切地称她草莓姐。疫情期间她转变思路,变采摘为网络订购配送,同时也帮助周边农户线上销售。在她的带领下,去年合作社年收入预计达到40万元,带动6个农户增收致富。

近些年,不少像王涛这样的新农人和年轻大学生开始返乡创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取得了双赢”“多赢的效果。比如密农人家孔博、密水农家张启等返乡人员都有一定的技术、经验和资金积累,既了解城市、又熟悉农村,既会搞生产、又会跑市场,他们对多元化升级消费需求更了解,视野更开阔。他们的创业创新,发掘了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并解决了本地一批劳动力就业,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

除此之外,《措施》中还提出要总结一批科技助力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并加以推广。推进北京科技小院扩面提质工程,强化示范、育人和产业促进作用。还要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北京科技特派员、北京农业科技大讲堂等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每年服务农户5万人次以上。

近年来,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居民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偏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针对这一问题多次走访调研京郊各个涉农区,搜集了大量的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样本,为《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此外,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协调市级23个部门协同参与,形成了北京市促进农民增收多部门联动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责任编辑:赵廷举

 

乡镇企业导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文章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乡镇企业导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乡镇企业导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乡镇企业导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乡镇企业导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乡镇企业导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导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与本网联系。